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是我國人口數量多、產業規模大、城市體系較完整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爲主動力,統籌抓好沿江產業佈局和轉移,持續發力、久久爲功。當前,長江經濟帶建設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如何鞏固發展成效,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探尋各地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經驗與路徑。
作爲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近年來,上海在綠色發展、協同合作、創新驅動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集羣,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沿江城市共同進步。
長江,在此入海。作爲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在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過程中,上海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多措並舉,塑造發展新優勢,努力成爲引領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揚起綠色風帆
在萬里長江奔流入海的盡頭,就是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在自然資源部公佈的和美海島示範創建名單中,崇明島榜上有名。這座歷史悠久的海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正堅定走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
上海市政府印發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有一個特殊指標:到2035年,佔全球種羣數量1%的水鳥物種數,在崇明要超過12種。“這兩年,棲息在這裡的鳥越來越多了。很多時候,還能看到珍稀鳥類的身影。”顧志平是崇明東灘溼地科普教育課程的負責人,常常會帶着學生到東灘進行研學。
數據印證了他的感受。在這片溼地保護區內,每年棲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隻次。到目前爲止,共記錄到鳥類300餘種。隨着全區禁獵、生態修復等一項項舉措的落實,這些數據還在不斷更新中。
因水而興的崇明,將水環境保護擺在了重要位置。崇明環島景觀道是上海最長的濱江大道,有“崇明外灘”之稱。大堤兩岸一度被一些船廠、水泥企業佔據,污水直排,影響長江水體。爲此,崇明區委、區政府先後關停了一批違法企業,還灘於民,還水於民。“生態島建設是一項沒有先例可循的開創性事業。”崇明區委書記繆京表示,崇明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逐步探索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的新路,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在上海西郊,與崇明島遙遙相望的青浦區,同樣在鋪展一幅長江大保護的畫卷。記者乘坐上海地鐵17號線來到青浦區,藍天碧水、生機勃勃的如畫景緻隨即映入眼簾。近年來,青浦區堅守在生態環保領域提級擴效的前沿,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牢牢守住管住生態紅線,帶頭寫好長江經濟帶的“綠色日記”。
目前,滬蘇跨界湖泊——元蕩的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工程三期共推進23公里,其中青浦段6.2公里已實現全線貫通。“曾經的元蕩,生態退化、入湖河道淤積、駁岸硬質化、魚塘養殖污染,生態問題突出。”上海市青浦區水利管理所建設管理部部長朱伊妮告訴記者,如今,青浦區通過分區分級防洪、生態護岸改造、湖底地形重塑、濱水生態修復、濱水空間更新改造等策略,讓整個元蕩重新煥發了生機。
此外,在太浦河河心一帶,上海市青浦區正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聯手打造方廳水院項目。“該項目全過程採用綠色化方式,建成後,整體分佈式光伏發電量每年將達到400萬千瓦時左右,節碳規模將達2500噸左右。”項目主要建設方、長新公司總經理朱翊元表示。
元蕩岸線修復和方廳水院項目建設,是上海青浦實現綠色發展的“排頭兵”,將進一步推動青浦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形成,提升區域聯通水平和功能品質,讓當地羣衆享受優質的綠色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未來3年,青浦將繼續推進澱山湖岸線貫通,太浦河清水綠廊新城綠環的建設,以生態的含綠量提升發展的含金量。”上海市青浦區委副書記、區長楊小菁表示。
開拓協同空間
“唯有協同融通,開放包容,才能實現長江經濟帶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通。”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認爲,作爲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上海應帶動沿江城市共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不是一家之事,只有打破行政壁壘,消除地域限制,才能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共贏。
去年5月,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首趟商業航班飛行,這離不開長三角產業的協同聯動。“這是一架充滿長三角力量的飛機。”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志強說,部分複合材料結構件來自江蘇鎮江的企業,爲飛機雷達罩進行雷電防護試驗的是來自安徽合肥的企業,空氣衝壓渦輪發電機艙門則是“浙江造”。
這樣的分工合作,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範圍內已是常態。示範區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示範區的產業新動能加速形成,支撐創新發展的要素平臺加快集聚,高質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集成電路產業爲例,已經形成相對聚集、分工協作的發展態勢。上海青浦區在設計、設備材料領域具有優勢地位,蘇州吳江區在設計、製造方面具有一定基礎,浙江嘉善縣在封裝、測試和設備領域已具備產業基礎。
如今,在整個長三角區域,產業一體化態勢日趨明朗,各類生產要素正在更大範圍內加速流動,新的產業形態呼之欲出。去年2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編制形成生態環境、交通、產業、文旅等8個專項規劃,跨域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等不久前聯合發佈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顯示,長三角跨區域科技合作水平和能級加速提升,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成效顯著。
10家全国性银行去年地产贷款不良呈现新变化,半数银行不良率回落,有银行称风险暴露高峰期已过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表示,2024年上海將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合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發展共同體。
儘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論是龍頭上海,還是整個長三角區域,仍然面對以質量變革“對衝”速度下降,以效率變革“對衝”成本上升,以及推動動力變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等諸多重大課題。去年召開的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這樣的要求,不只是讓長三角受益,更是要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營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目前,長三角區域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尚有提升空間。”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張學良認爲,長三角區域必須加強頂層規劃設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對集成電路、生物育種、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關,使滬蘇浙皖各自的科技創新優勢變爲整個區域的優勢,以更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深度參與分工協作,進一步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從“各補短板”走向“共拉長板”。同時,加快產業更新迭代,培育更多“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和“藍天夢”等充滿生機的新興產業集羣,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與策源地。
加快創新腳步
科技創新是滋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上海這個龍頭城市也加快了創新發展的腳步。
從區塊鏈到元宇宙,從新型無人機到量子計算……上海如今正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搶抓全球產業體系智能化機遇。作爲我國最早謀劃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上海去年正式發佈《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羣行動方案》,提出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材料5個發展方向。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介紹,2023年,上海出臺實施了汽車芯片、新材料、特色產業園區等領域創新發展支持政策,有58個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C919國產大型客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實現商業運營,爲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積蓄新動能。
記者注意到,聚焦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興賽道,上海科創企業正全力攻關,不斷探索,一批前沿和顛覆性技術正加速轉化爲新質生產力。
在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身高162釐米、體重60千克、全身銀灰色的“電科機器人1號”人形機器人已經實現自如行走。據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機器人研發中心副主任範春輝介紹,“電科機器人1號”具備多自由度、作業負載大、運動爆發力強等特點,能夠進行物品搬運、拿水杯等作業,具備穩定行走和靈巧操作能力。
“我們正着力打造‘全球特種電機、特種機器人’一體化協同創新平臺,先後在機器人電動關節、輕量型多關節機器人、外骨骼助力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方向取得系列技術突破,並帶動智慧物流、智能製造等行業數字化應用實現規模化集羣式發展。”範春輝表示。
眼下,研發團隊正對這款機器人開展前期技術驗證工作。“目前主要面向智慧物流等典型場景進行應用驗證,該機器人能自主或遠程操控進行物資搬運、分揀、配送等物流作業任務,可快速穿越各種作業環境,減少人力負擔,提升物流效率。”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人形機器人項目研發負責人蔣志勇介紹。
位於嘉定區的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氫能科技領域的技術研發及產品開發、氫能產業生態構建及規模化商業應用推廣。“通過推動產品創新迭代,重塑能源具備了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雙極板、氫循環系統、升壓轉換器等關鍵部件的自主開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重塑能源戰略市場部總監劉一粟表示。
對於衆多企業來說,唯有專注於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持續推動創新升級,才能成爲上海帶動長江經濟帶科創領域發展的“新名片”。
“隨着企業技術創新難度越來越大,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創新變得越來越需要協作。除了鼓勵自主創新外,應進一步加強對協同創新的政策支持。”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各興表示,“從全球技術創新趨勢看,個人或單個團隊發明創新的比重持續下降,協作創新比重持續上升。前沿技術多數是共同研發技術,發明者共同註冊專利,共同分享收益。未來需要提高創新政策包容性,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在各類創新平臺尤其是高層級創新平臺上參與共性技術開發,提高技術可獲得性,幫助中小企業在持續的技術突破中實現位勢躍遷。”
打造原創優質產品,是帶動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更是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走進重塑能源的展廳,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亮相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的“鏡星二十二”。“這顆‘重載心臟’集成了長壽命、高可靠的電堆和膜電極技術,不僅電堆在300kW的高功率、95℃的高溫下能穩定運行,對高寒、高海拔環境也有很好的適應性。”重塑能源公共事務部高級經理雲曉明介紹。
一枝獨秀不是春,上海在着力提升科創實力的同時,也在加速推動創新成果惠及長江流域乃至全國。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表示,新技術越來越呈現融合交叉的趨勢,上海要全面推進創新產業合作,積極拓展“朋友圈”,系統梳理重點產業的鏈上關鍵企業,制定多元化個體化的政策。比如,隨着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數據正在像水、電、煤一樣,成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設施。針對這一態勢,在上海數據交易所的推動下,由多地數據交易機構共建的數據交易鏈正式啓用,上海、浙江、山東等10省市實現“一地掛牌、全網互認”。同時,一批國際數據產品集中掛牌,國際數據合作進一步深化。
“上海要敢於擔當,在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好示範帶動、服務輻射和牽頭協調作用。”王振認爲,上海應在對外開放、科技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城市治理等方面先走一步、走高一步,爲各地提供更多鮮活的、可複製的經驗做法。同時,推動更多創新成果和資源要素向各地輻射、溢出,形成更加開放、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此外,還要主動作爲、創新機制,用新模式、新機制牽頭構建更加積極有效的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體系。 (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 唐一路)